【质量卫士】刘士宁:沙海中的质量“钉钉子”者—— |
|
|
|
在沙特阿拉伯东部省贾富拉沙漠的腹地,极端环境本身就是对质量和意志的终极考验。电仪厂用班副班长刘士宁,便是在这片“生命禁区”中,为燃机点火保驾护航的坚定守护者,也以中国建设者的专业与坚韧,在异国沙海为“中国质量”口碑添砖加瓦。 这里的挑战是立体而全方位的。高温是第一个敌人,中午52摄氏度的气温下,金属设备烫得无法徒手触摸,汗水浸透的工服片刻就结出白色的盐渍。刘士宁和团队调整了作息,利用早晚相对凉爽的时段进行精细作业,但质量要求从未因高温而打折扣,他们坚持使用校准过的工具,确保每一个电气接点的力矩都精准无误。沙尘是更狡黠的对手,它无孔不入,钻进电缆桥架、控制柜,一旦清理不及时,就可能引发短路,导致全线停机。刘士宁推动建立了专项“设备防尘与清洁”流程,每日定岗定责,像呵护眼睛一样,为精密电气设备除尘清沙,并形成记录,让防尘工作可追溯、可考核。 贾富拉是一片“孤岛”,物资采购周期长,通信信号时断时续。一次,关键仪表故障,新件运抵需数周。面对可能造成的工期延误,刘士宁没有“等靠要”,他带领团队拆解故障件,发现是沙尘积聚导致电路接触不良。他们小心翼翼地清洗、测试,凭借着对电路原理的深刻理解,竟让这件“被判死刑”的仪表恢复了功能。在信息的荒漠里,他们建立了本地知识库,图纸更新靠人力接力传递,用最“笨”却最可靠的方式,确保了质量指令的畅通无阻。 最令人动容的,是在一场特大沙尘暴中完成发电机区域电缆终端制作的任务。狂风裹挟着沙粒抽打在脸上,能见度极低。刘士宁和兄弟们用湿毛巾裹住口鼻,在探照灯的光柱下,一丝不苟地进行剥线、压接、绝缘测试。那一夜,近百个电缆头在风沙中诞生,每一个都符合标准。当看到一排排盘柜的指示灯在沙漠的暗夜中如期亮起,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由衷的自豪。刘士宁说:“在这里,‘质量是生命线’不是一句口号,是我们在呼吸都困难的沙尘里,用双手捍卫的尊严和承诺。”他的坚守,是中国建设者在海外极端环境下,用专业、坚韧与担当铸就的、一座无字的质量丰碑。 |
| 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
